老司机带你--3min看懂内服美白
白--是东方女性对完美肌肤的期许,
白--是美肤领域不可逾越的话题,
为了皮肤白皙,女人们买买买、涂涂涂、抹抹抹、擦擦擦,
为的就是肤色莹澈亮白、肤如冬雪。
如今内服美白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究竟是什么?是否能成为美业的新风口?接下来让我们用3min时间全面剖析内服美白。
消费者洞察Consumer insight1美肤需求
在20岁到40岁的女性消费者中,保湿和补水的需求稳坐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就是美白,问卷星公开数据显示约有46%的消费者表示美白是皮肤养护的需求。皮肤护理已经成为中国女性的日常需求,从20-40岁的人群中做全年保湿美白护理的人群超过半数。月消费水平在100-400元的消费者达到70%
2消费者认知
食疗食补理论在中国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人相信饮食会影响皮肤。在使用习惯上,从《本草经集》开始就有食用珍珠美白的记载。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皮肤是身体状态的外化体现,需要由内而外的调整,通过吃来改善皮肤的认知基础非常坚实。
行业布局Industry distribution1产品纵览
内服美白类的产品的功能诉求与护肤品高度重合,消费期待的效果是使用产品后肤色变得白皙,色斑暗沉等皮肤状况得到缓解。同时,它的产品属性归属功能性食品,属于交叉领域。
由于亚洲女性对于皮肤白皙的要求较高,位于亚洲的日本在功能性食品领域发展成熟,各类功能性食品百花齐放。所以市面流通的内服美白类产品以日本品品牌为主。以下是内服美白类的产品统计。
从配方上看VC及半胱氨酸和一些天然提取物是主要成分,其作用机理均是干扰黑色素的形成,在黑色素形成的过程中酪氨酸酶的作用至关重要,这些天然物质大多依靠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起到降低黑色素生成的目的。二是依靠抗氧化剂的还原性使黑色素加速还原。机理虽大同小异,但产品定价却相差甚远,一是因为品牌的缘故,二则是由功能性成分的来源而决定,含有天然提取物的配方价格明显提高,同样是谷胱甘肽,TO 2品牌的来源于蛋壳膜提取,是其他品牌的2.5倍。
2法规
中国目前实行备案注册双轨制的管理办法,目前发布的两批备案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中多以矿物质补充剂为主,具有美白功效的原料并未在列。同时,对于国食健字的注册轨道中,可声称的保健功效目录含有美容大类,但注册的时间成本过高,是美白产品蕞大的门槛。
由于法规上的限制,洋品牌自然也不能以大贸的形式进口到中国。得益跨境电商兴起,中国的消费依然可以通过海淘的形式享受到国外的内服美白类产品。这些海淘而来的进口产品按照其功效与成分的不同在原产国当地受到不同级别的监管,通过海淘到中国以后其贩卖混淆在一起,对于消费者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在国内的监管体制之下,通过选用纯天然的,具有美白功效的原料,且适用于SC生产及流通,是开发内服美肤类产品的蕞合适的路径。
3 供
纵观国内市场,除了传统的美白产品珍珠粉,及各种食疗偏方以外,几乎见不到内服美白的成品,相比于种类繁多的日化类的美白产品,可以说内服美白产品还未在国内诞生。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及代购可以获得洋品牌虽然有数十种之多,渠道特性的限制,运输时间长(跨境购20d以上到货的情况非常普遍),产品售后没有保证,产品单价较高(pola美白丸的售价达¥1000+)等因素均影响消费体验。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目前还没有各方面均衡的内服美白产品可以选择。
4 需
姑娘们在脸上花钱的力道自然不用多讲, 据 Euromonitor 统计,2014 年中国化妆品零售交易规模为 2937 亿元(含个人护理产品 48%左右),预计到 2019 年,这一规模将达到 4230 亿,年增长率将稳定在8%上下。其中内服美白细分品类增长速度较快,2015年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目前在天猫全球购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品牌能够稳定在几百到一千的月销量,难能可贵的是,销量排行榜中,前十名之间并没有拉开数量级上的差距,消费集中度非常低。说明消费者还处于认知、考察这个品类的阶段,对于产品品质及形象还未产生刻板印象。
5 供需不平衡的下的机会
在消费升级的经济背景下,人们为提升自己生活品质方面消费表现出极大的意愿,AC尼尔森数据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60%的人表示非常愿意为更高质量和具有更高安全标准的产品买单,比较愿意的比例也达到了37%。而对于内服美容产品而言,安全性与功效性就是品质的蕞好体现。内服美白横跨护肤品与功能性食品两大高增长领域,面对汹涌的消费升级浪潮及广大爱美女性对皮肤白皙的执念和追求,加之目前国内市场上产品的空白,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服美白护肤类产品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