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部透明质酸&肉毒毒素安全注射指南;下眼睑静脉的分布模式与意义
上面部透明质酸&肉毒毒素安全注射指南
建议填充剂&A型肉毒毒素注射所用针头尺寸
不同区域,相关产品的推荐使用剂量
透明质酸
鼻唇沟
图1. 使用Ultra Plus或Volift填充鼻唇沟,注射前必须抽吸针头,中图表示需谨慎操作的区域。a:动脉;v:静脉。使用扇形技术将填充剂注射于皮下浅表层(左图)
图2. 使用Voluma治疗后移的尖牙窝,针头垂直进入直至接触骨头,注射前必须抽吸针头,点滴式(small aliquots)骨膜下注射(左图)。检查皮肤以确认血管模式,从而避免高危区域,包括面动脉与静脉以及内眦动脉的鼻翼下方分支
唇缘
图3. 使用Ultra Plus、Ultra、Volift或Volbella填充唇缘,从黏膜与皮肤的连接处插入针头,沿唇红缘(vermillion border)以推进式直线技术(anterograde linear technique)注射(左图),规避口内粘膜下层面的唇动脉与静脉
唇红(vermillion)
图4. 使用Ultra Plus、Ultra、Volift或Volbella填充唇红,注射方式包括:直线法(上图)或点滴法(下图),规避口内粘膜下层面的唇动脉与静脉
嘴角
图5. 使用Ultra Plus或Volift填充嘴角,每侧仅注射一点,将针头插入嘴角侧缘浅层,在肌肉内和/或粘膜内小剂量缓慢注射,规避唇动脉与静脉。另外,注射嘴角前,如有需要应先填充唇缘
人中
图6. 使用Ultra Plus、Ultra、Volift或Volbella填充人中,每侧仅注射一点(右图),用两根手指捏起人中嵴,在人中基底处插入针头,皮下浅层缓慢注射(左图),规避上唇动脉的鼻小柱分支
口周皱纹
图7. 使用Ultra或Volbella治疗口周皱纹,在皱纹处将针头垂直插入,皮下浅表层线性注射(左图),规避口周的脉管系统,包括上唇动脉分支
木偶纹
图8. 使用Ultra Plus或Volift填充木偶纹,每侧两个注射点(右图),通过直线退针注射法,在皮下浅表层缓慢注射,当处于木偶纹中央时,将大部分填充剂注射于木偶纹上方1/3处;上方注射点由口角轴处插入针头,使用垂直柱技术(vertical column technique)缓慢注射。规避下唇与唇下的动脉与静脉
下巴纹(mental crease)
图9. 使用Ultra Plus或Volift填充下巴纹,每侧一个注射点(右图),皮下浅层直线退针注射(左图),规避唇下动脉与静脉
下巴尖
图10. 使用Ultra Plus或Voluma填充下巴尖,2-3个注射点(右图),首g-e注射点位于下巴中央,注射前抽吸针管,捏起颏部以防填充剂移位,骨膜下小剂量注射,避免注射过于缓慢,以防形成“女巫下巴”(“witch’s chin”),规避颏部动脉与静脉
颌前区域(prejowl area)
图11. 使用Ultra Plus或Voluma填充颌前区域,扇形技术皮下深层注射,规避颏部血管与神经
下颌骨体与下颌角
图12. 使用Ultra Plus或Voluma填充下颌骨体与下颌角,下颌骨体区域为皮下浅层注射,下颌角区域为骨膜下小剂量注射,规避面动脉与静脉以及腮腺
A型肉毒毒素
图13. 注射A型肉毒毒素改善露龈笑,中度露龈笑在三处黄色“X”处注射,若露龈笑较为严重,需额外注射两点(蓝色“X”),根据露龈笑的严重程度,注射剂量为6-10U。“X”代表一半针头深度
上唇与下唇皱纹
图14. 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上唇与下唇皱纹,上唇每侧注射1或2点,下唇每侧注射1点
降口角肌
图15. 注射A型肉毒毒素改善降口角肌,每侧注射一点,每点注射2-4U,“X”代表一半针头深度。注射过量或中间注射将导致降口角肌麻痹,从而引起笑容不对称
颏肌
图16. 注射A型肉毒毒素改善颏肌,在颏部上方0.5-1cm中线处及其两侧对称处分别注射,注射剂量为4-8U,“方块”代表全针头深度。两侧注射过量或将导致降下唇肌麻痹,从而引起笑容不对称
咬肌
图17. 注射A型肉毒毒素改善咬肌,每侧注射3点,每点注射4-8U,“方块”代表全针头深度。另外,该区域易于产生深层血肿,咬肌过度肥大的亚洲患者需将剂量提升至40U,甚至更多
颈阔肌/下颌轮廓
图18. 注射A型肉毒毒素改善颈阔肌/下颌轮廓,每侧注射6点,“圆点”代表1/3针头深度。另外,该区域易于淤青,且深层注射或注射过量将导致吞咽障碍,对于颈阔肌过度活跃的患者,可能分两次治疗更好
颈阔肌束
图19. 注射A型肉毒毒素改善颈阔肌束,每侧侧面颈阔肌束注射4点,每侧中央颈阔肌束注射3点,“圆点”代表1/3针头深度。另外,对于颈阔肌过度活跃的患者,可能分两次治疗更好,第壹次先注射侧面颈阔肌束,而后评估是否需要注射中央颈阔肌束。而且注射中央颈阔肌束更具挑战性,A型肉毒毒素整体注射剂量应较低,尽管治疗后可降低肌肉张力,但也可能引起皮肤松弛,所以合理选择患者非常重要
本研究由艾尔建公司赞助
Source: Facial Assessment and Injection Guide for Botulinum Toxin and Injectable Hyaluronic Acid Fillers: Focus on the Lower Face,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Sep. 2017
韩国与泰国多位学者通过34具尸体样本(15韩国、19泰国)的50个半面解剖研究,对下眼睑静脉4种分布类型进行分析(图1)。
图1. 下眼睑静脉4种分布类型示意图
图2. 下眼睑静脉4种分布类型解剖图
下眼睑静脉分布类型
类型I(倾斜模式):下眼睑静脉起源于眼轮匝肌内侧,位于外眦附近,倾斜地与面静脉汇聚;
类型II(垂直模式):下眼睑静脉起源于眼轮匝肌内侧,位于瞳孔中间线上,与面部中线平行;
类型III(混合模式):下眼睑静脉起源于眼轮匝肌内侧,且以倾斜和垂直的形式与面静脉汇聚;
类型IV(隐藏模式):下眼睑静脉未发育;
该研究所检测的样本中,类型I蕞常见,占58%,其次为类型IV,占22%,类型II与III占比相对较少,分别为12%与8%。
研究者还通过4个参数分析研究了内眦静脉和下眼睑静脉汇合点的位置(C点)(图3),发现在外眦(图2白点)与鼻中隔下点(图2黑点)的垂直与平行线组成的方框内,C点的基本位于鼻中隔下点向上1/3、向右3/4的交汇处(Yc≈1/3Yl、Xc≈3/4Xl)。
图3. C点位置及4个参数示意图
C点处下眼睑静脉厚度约为1.0±0.5mm,但类型I相对较厚(1.01±0.5mm),而类型III相对较薄(0.7±0.2mm)。
图4. C点示意图。C点处,颧小肌以及面神经分支覆盖下眼睑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