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假体漏出现象引发免疫反应?科学解析乳房健康隐患!
乳房假体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整形手术,是在乳房组织中植入医疗器械以改变其大小或形状的方法之一。在2020年,美国进行隆乳手术的患者中,有84%选择了硅胶假体,其余16%选择了盐水假体。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出现以来,乳房假体的构成并没有太大变化:它们一般由硅橡胶外壳和填充材料(硅胶凝胶或盐水)组成。尽管美国FDA认为乳房假体具备“合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证”,但并非没有可能的短期或长期并发症。这些产品曾多次受到危机的影响,从假体周围包囊挛缩到全身性疾病的怀疑,最近甚至出现了乳房假体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IA-ALCL)和乳房假体病(BII)。一些不良反应与假体中的硅胶颗粒迁移到周围组织有关。
硅胶渗漏指的是低分子量的硅胶化合物通过假体的外壳迁移。据推测,这可能是由物理迁移或周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和运输硅胶微滴所致。
硅胶颗粒可以在假体周围包囊内积聚,也可能通过淋巴系统远程迁移到淋巴结、肺、肝脏、脾脏或皮肤。患者通常没有症状,但长期硅胶泄露可能带来健康风险。一旦离开假体,硅胶颗粒可能触发局部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包括巨噬细胞和巨细胞。因此,硅胶并非完全生物惰性,它能够刺激免疫系统。
这种免疫反应的长期后果尚不清楚。围绕乳房假体的慢性炎症可能与BIA-ALCL和乳房假体相关鳞状细胞癌(BIA-SCC)的发病机制有关。此外,硅胶颗粒对免疫系统的慢性刺激可能导致恶性T细胞克隆群体的出现。其他潜在的慢性炎症来源包括细菌生物膜和假体与包囊之间的摩擦。
在过去十年间,“乳房假体病”(BII)这个术语在社交媒体上逐渐流行。在医学文献中,BII指的是植入乳房假体的女性报告的各种全身症状,这些症状无法通过身体检查或实验室评估解释。BII没有特定的症状或诊断标准,因此成为一种排除性诊断。尽管BII的机制尚未清楚,但多种理论表明可能是由于引入硅胶而触发的炎症过程。
随着乳房假体相关病理的发病率和认知的增加,女性取出假体的倾向也在增加。一些研究表明,取出假体和包囊切除术后BII症状有所改善,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差异是生物学还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其他研究则显示取出假体后症状无显著变化。目前尚无明确的基于证据的最佳实践,但有几个团队正在研究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造商推出了五代假体,希望通过改变构成、外壳纹理和所用硅胶的凝聚力来解决疑虑。本研究旨在比较当前北美市场上现代乳房假体周围包囊中存在的硅胶的特性和浓度。
➤ 包囊厚度与硅胶颗粒
分析显示填充硅胶和盐水的乳房假体的围假体包囊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与盐水假体相比,硅胶假体的包囊似乎更厚。此外,只有硅胶填充假体和粗毛面盐水填充扩张器的包囊中存在硅胶颗粒。盐水填充假体的包囊中未发现硅胶颗粒。
这表明硅胶迁移有两个来源:假体填充物和粗毛面外壳。光滑硅胶壳似乎不会导致硅胶泄
露,尽管粗毛面扩张器的填充物为盐水,但包囊中存在硅胶,可能是由于外壳弹性体与包囊的摩擦造成的。
➤ 乳房假体病的问题
乳房假体病(BII)的复杂性促使人们调查其潜在原因,其中假体泄露的硅胶成为一种可能的解释。过往研究表明,无论是盐水还是硅胶乳房假体的患者都出现了BII症状,这表明在这些因素之间存在更微妙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通过提供盐水假体包囊中没有硅胶的证据,表明硅胶泄露可能不是BII症状的原因。实际上,即使没有检测到硅胶颗粒,盐水假体患者也有可能出现BII症状,这说明,BII并非只与硅胶泄露关联。这些发现强调需要更广泛地探索,包括假体相关特性、个体易感性,以及可能的系统性触发因素,以全面理解BII症状复杂的起源,并应在未来的研究中予以考虑。
➤ 假体植入时间与硅胶含量的相关性
本研究还揭示了包囊中发现的硅胶量与假体植入时间之间的正相关性,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硅胶颗粒可能会在包囊中积累。其他研究小组也探讨了这种相关性,这可能表明假体或其外壳的逐渐降解。对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这一趋势背后的机制,并确定其临床意义。
➤ 临床和理论意义
硅胶假体包囊内发现大量硅胶颗粒,证实需要对使用硅胶填充假体以及粗毛面扩张器的患者进行警惕监测和跟踪。由于硅胶颗粒有可能迁移,即使在没有明显假体破裂的情况下,临床医生也必须对可能的免疫反应和系统性影响保持警觉。
理论上,本研究发现促使重新考虑围绕乳房假体病(BII)的概念框架。虽然硅胶颗粒仍然是一个合理的因素,但认为BII症状仅仅是硅胶泄露的结果的观点是不太可能的。因此,BII之谜可能比最初设想的更为复杂,涉及假体材料、个体易感性和免疫环境之间的多方面相互作用。
➤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研究观察到了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但要建立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受到样本量小和单一中心的限制。此外,统计显著性尚待检验。最后,对硅胶颗粒数量的计算只是估算,并不精确。这意味着本研究具有良好的内部验证,但在假设其他研究不采用相同方法的情况下,外部验证较差。
未来的研究应该包含更大规模和更多样化的患者群体,系统地考虑假体特性对硅胶颗粒渗漏和包囊特性的影响。探索这些关系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的机理研究,可能为驱动包囊形成和硅胶颗粒包裹的途径提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