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列表 >  详情

风险与陷阱:盘点美容那些无知妄为的事故

2018年10月21日

近日,长沙市公安局食药环支队联合相关支队、天心公安分局,针对美容“灰色地带”,率先打响全省打击医疗美容犯罪的“第壹枪”,并成功破获一起涉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涉案金额千万元的部督特大制售假药案件。

大瀚团队曾于2017年重点关注并深度调研,连续推出了《医美事故频发,行业规范告急》(上)、《揭秘美业温情下的假与黑》(中)、《不教美业“处处漏洞”》(下)以及专访篇《业内人士冒险揭黑》,得到了政府监管机构、公安、行业组织与媒体等多方关注与介入,网民反响强烈。

今天大瀚结合业内人士爆料和消费者真实体验,进一步揭秘美容服务灰色地带与欺诈性营销,旨在警示美容业的安全管理。并请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广大消费者加强预防与治理。

案例图片

美容,真的是天使的点缀吗?

案例图片

2017年全国化妆品市场规模达到3615.7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美容产品消费国。“美容经济”将成为继房产、汽车、电子通讯、旅游之后的中国居民“第五大消费热点”。

案例图片

80、90甚至是00后年轻群体,他们更加注重颜值效应,美容产品也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刚性需求。据对2017年我国化妆品消费人群调查情况报道显示,25-35岁群体化妆品消费占整体比例达76%,35岁以上群体占12%。

案例图片

数据来源:大瀚数据中心

与此同时,各种新奇产品也层出不穷。如洁面仪、滚动按摩仪、脱毛仪、超声刀等家用美容仪器,他们功效各异,但毫无疑问备受80后、90后年轻女性群体大的青睐。

这些以高科技为卖点并宣称“坚持一定有效”的家用美容仪,成功俘获了渴望保持颜值的中国女性消费者,并演变成了女性们护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美容有风险,爱美需谨慎,美容业的“灰色地带”,可谓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案例图片

图片来源:大瀚数据中心

案例图片

1.使用雌激素含量过高的美容产品,易引发癌症等疾病。

雌激素能提高皮肤真皮层的水分和胶原蛋白,对于防止皮肤衰老有明显作用。但雌激素在过量使用的同时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如引发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癌;诱发心脏病、中风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目前许多化妆品往往会冠以纯天然成分、有机萃取或者无雌激素来吸引消费者,抓住人们恐激素心理,并未标明雌激素的含量,更为严重的是,不少产品存在雌激素滥用及超标的情况。

案例图片

央视公布化妆品抽检报告

案例图片

高效面膜往往就是激素重灾区,糖皮质激素是皮肤科蕞常见的外用药物,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而将这种医药用品用在化妆品上危害很多,它会让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果。

案例图片案例图片

2.美容变毁容。

面膜产品林林总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27批次不合格面膜进行了通告。菌落总数不合格的面膜样品中,超出标准上限值几十倍成为普遍现象。更有不少消费者爆料,在使用面膜后,出现红肿、起痘等过敏症状,甚至面部皮肤溃烂。

尽管很多消费者在问题产品曝光后,表示“再也不敢敷面膜了”,但是不合格产品经过包装改头换面之后重新上市,消费者继续被广告和商家欺骗。

更有消费者投诉,在使用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射频类美容仪之后,造成面中部萎缩变形,中面部凹陷、红肿,皮下组织受损。

案例图片

3.“后院”流入假麻药。

当下许多化妆品店在没有新利润增长点的情况下,借半永玖定妆的风靡,开启化妆品店的“前店后院”模式。“后院”也从以往的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美容服务,而拓展成以半永玖定妆类服务为主,成为一种能吸引客流、提升顾客单价的经营模式。

案例图片案例图片

但越是小型的单店,受其技术、设备、资金等限制,越容易在安全性、合法性上走钢索。9月央视《质量报告》栏目揭露的一例特大假麻药案件,收缴包括 “金刚”“蓝眼”等不下20种麻药膏和麻药水一百多万支。这类假麻药非常火爆,受到有纹眉纹眼线纹唇点痣等项目的小整形美容店和小化妆品店的欢迎。

由于监管部门缺乏对生活美容机构的严格管理,假麻药等产品又有广阔的市场需求。门店在做一些小美容项目需要的麻药,很难在正常的渠道买到,这就给造假分子提供了作假机会。假麻药事件再度将小型化妆品店和美容院的安全问题,拉回公众视野。

案例图片案例图片

4.盯上年轻人的“美容贷”。

“美容贷”和“校园贷”同样是不合规的产品。“校园贷”因其超高利率、裸贷以及暴力催款等一系列问题,已被相关部门机构禁止。但“美容贷”披上华丽外衣,盯准了缺乏社会经验、超前消费的年轻群体。

案例图片案例图片

在搜索多家美容机构网站时发现,均打出“零首付”“零利息”的多样化医美分期服务。近年来,美容分期贷款正在全国范围内上演,部分贷款中介与美容机构利用信誉良好的消费者,疯狂地从贷款平台套取资金。

平时价值几百元的玻尿酸被涨到几千元,所做的美容项目远远超出正常价格。美容医院为了骗取贷款,抬高消费价格,虚构消费项目。

案例图片

专家谈美容

案例图片

据统计,美容整容事故频发,轻则毁容,重则致残、成为植物人。美容市场乱象,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议题。为此大瀚团队采访相关专业人士,综合了他们对于美容风险的看法。

美容业申总:现在一些诈骗团伙通过各地代理商选定一些美容院,进一步锁定有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文化水平低且又注重保养,不懂英语的人群作为目标人群,组织一起去“海外免费医疗游”。消费者要格外警惕这种“免费体验”,这就是一个陷阱!

美容行业张先生:事实上,美容行业是一个自发的市场,需求远远超过供给,市场行为下的商业业态十分明显。国家却在这些方面存在着监管不到位、引导不到位、帮扶不到位、支持不到位等问题,任由完全市场化的野蛮生长和发展,在保护创新上存在着诸多不足。而在这一监管存在漏洞的情况下,民营资本又疯狂进入,大量创新行为得不到规范,蕞终导致了现在的乱象。因此,想要规范好行业还需要有关部门深入调研,狠抓监管,同时做好引导和帮扶工作,帮助美容行业向规范化转变。

肿瘤科专家:许多女性在使用一些化妆品或者服用保健品后都会出现皮肤光洁精力充沛的表现,原因就是产品中含有激素有关。但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化妆品冠以有机天然、草本精华来吸引消费者,但产品本身又不标明激素的含量,使用后常常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异常,年轻女性会引起子宫肌瘤、乳腺增生,更年期女性则会引发乳腺癌等疾病。

资深美容顾问李小姐:医美分期是近几年消费金融较火热的分支,也让美容行业深陷“骗货”漩涡。百度金融与蚂蚁金服都宣布入场,布局医美分期。有些平台还打出了“美丽不等待”的口号,推出“三零”产品,“0首付、0利息、0费用“,希望爱美的年轻人对美容贷保持警惕!

资深美容顾问刘女士:美容行业无良者多,丰乳霜及祛痘,就是用超量雌激素取得短期效果。目前市场上的面膜,大多数防腐剂及雌激素都超标。滥用雌激素的结果是诱发子宫肌瘤和乳腺等一系列结节。中国的某些无良商家,政府缺乏主动监管,消费者的知识水平低下,是导致乱像的三大主因。

北京郑律师:微商卖的面膜不少是杂牌,因为面膜科技含量不高,入行门槛很低。取一个听上去拗口的洋名,再设计一个高大上的包装,找面膜工厂贴牌生产就成了,就连开鞋厂、袜子厂的都敢进这个行业来圈钱。

案例图片

消费者观点

案例图片

肖先生

我老婆就是中了美容院的消费陷阱。美容师做一个祛斑的项目,结果斑没有消失,脸还变得红肿起来。于是美容院吓唬我老婆说,如果不继续用它们店内专门治疗这方面的产品,脸上到时候可能会留下疤痕,我老婆被这样的情况与美容师说的话吓到了,赶紧又买了这款产品,短短几天下来,在这间美容院前前后后总共消费了接近1万5千元左右。

谢女士

我原来用的产品是玫琳凯,后来听朋友说用久了有依赖性,后面我又换了用,但皮肤过敏,目前状况还好,我也是经常去美容院,她们不是很专业,有时介绍我用她们的产品,总是不适合导致我皮肤经常过敏,满脸红肿。

在校大学生佘同学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皮肤特别干,在美容院买了一款补养面膜,每天都敷面膜,用了两盒之后,我的脸开始脱皮、发痒,蕞后还是去正规医院看了皮肤科才慢慢治愈。

大瀚观察

案例图片

1.政府实行动态监管方式,规范美容行业市场。

尽管各地监管机构对美容行业已展开大范围的突击检查,针对规范美容化妆品行业进行整改,但仍出现执法方式落后的现象。

案例图片

各地药监部门展开严格抽查

众多美容产品搭乘互联网快车,成功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上进行销售,淘宝电商、短视频等平台也催生了大批美妆博主及网红IP美妆品牌,产品的线上销售渠道使得监管难度加大,因此要着力将微商纳入《电子商务法》,实现对微商的监管。

另外针对“美容贷”现象,贷款平台要做好风险控制并严格审批。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管美容机构开展的医美分期贷款业务,建立追溯问责制,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杜绝骗贷。

目前监管部门机构大多是在发生纠纷事故后的事后监管,事实上,应当与国际接轨,做好“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追踪”的全程动态管理,避免“一审一批”了之。

2.抵制非法营销或过度推销欺诈捆绑。

某些美容顾问、美容师、业务产品专员等合伙为了提成,捆绑优惠的链条式圈套,不顾后果拉顾客。躺在美容床上的顾客常常碍于情面就范,占便宜,虚荣心作怪蕞终上当受骗。

案例图片

3.加大力度对虚假广告、明星代言不良产品的追责。

案例图片

一方面,80、90甚至00后年轻群体“求美、变美”的心态,对“夸大欺骗式”的美容广告确信无疑。另一方面,各大美容品牌纷纷选用当下男星代言化妆品,品牌挑选受女粉丝喜爱的男星代言产品,无疑是看中了偶像背后的女性消费潜力。明星效应带来的产品消费狂潮让各大商家尝尽甜头。

另外国家已经出台了对医疗广告的管理规定,广告词中只能有成分、适应症及副作用之介绍。但是,已完全具备医疗广告所有特性的美容广告却始终处于监管盲区,各种随意而为的夸张用语和不负责任的疗效数据将众多不明就里的爱美者骗上了“贼船”。

 

4.积极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美容消费市场陷阱主要表现在:以劣充优,免费美容,夸大资质。对琳琅满目的美容产品,广大消费者也要提高辨别能力,在选择时多个心眼,警惕“三无产品”,选择正规的美容机构,切勿轻信夸张的宣传广告或“免费体验”等而进行盲目购买。倡导健康、理性、自然、多元的社会审美取向和生活理念。

美容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美容院≠美容医院,一字之差,可能会毁掉求美者的容貌。中国美容市场需求巨大,共有150万家美容店,大约4000多万从事美业人员。但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专业分工不匹配的巨大矛盾,各种美容事故层出不穷,假货、仿货大行其道,无证、无资质经营屡见不鲜。“美容风险,防不胜防”,有必要加强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

医疗美容属于医疗行为,对注射点、药物用量、注射深度都有严格要求,必须由专业医生来完成。针对一桩桩“毁容”事件,需要行业自律,把住从业人员准入关;消费者一定要选择具备卫生主管部门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正规医美机构;更需要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政府部门牵头,“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方能肃清积弊。

在享受美容带来靓丽和愉悦的同时,别忘了警惕美容行业中所衍生出的各类风险和陷阱,切勿“美容变毁容,终生留遗憾”。

射频美容相关文章

射频美容专题&案例

400-8299-365

24小时免费咨询电话

电话咨询
2
在线咨询
预约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