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下切口眼轮匝肌提升固定技术
切口设计患者取坐位,沿眉毛下缘标记切口线,起自距眉头5~10mm处。
若有患者眉毛粗大或下垂严重,对自身眉形不满意者,亦可根据患者的要求重新设计眉形,去除包括部分眉毛在内的眉尾处皮肤。
沿眉毛下方标记至眉尾处,对眉毛过短者可适当外延,但不应超过鼻翼-外眦连线的延长线。
在设计去皮宽度时,一手执笔,让笔尖位于眉下标记线处;另一只手拇指于眉毛上方,向头顶部推移额部皮肤及软组织,使眉毛上移,观察上眼睑在睁眼时,眼睑下垂自然,重睑者的重睑皱褶显露满意,闭眼时眼睑闭合完全后,在上睑标记此点位置。
在眉峰、眉峰两侧各一点处,以上述方法标记拟去皮宽度,并连接各点,去除范围多呈“柳叶”形。
应注意去除皮肤宽度勿超过15mm,并保留上睑宽度至少25mm。
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单。
以含1∶20万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沿设计切口线切除标记范围内的皮肤、皮下组织及眼轮匝肌,注意眉毛下缘切口应向下偏斜,与眉毛方向平行,以免损伤毛囊。
对眼睑臃肿者,在眼轮匝肌深面向睑缘方向潜行分离,打开眶隔,视情况去除部分眶隔脂肪。
沿切口上缘,于眉峰点、眉峰内侧中点钝性分离眉脂肪垫至骨膜,以4-0可吸收线将切口下缘眼轮匝肌悬吊固定于眶上缘骨膜,使眼轮匝肌瓣向外上方提升,待观察重睑皱襞弧度流畅后,以6-0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真皮组织。
对伴有轻度眉下垂的患者,向头顶部推移眉脂肪垫至眶上缘约10mm处,以4-0可吸收线在眉峰点、眉峰内侧中点做贯穿骨膜的褥式缝合,固定眉脂肪垫于眶上缘骨膜,并向外上方提升,固定切口下缘的皮肤眼轮匝肌瓣,以5-0可吸收线缝合切口上、下缘眼轮匝肌;7-0尼龙线间断缝合眉下皮肤切口;术后以无菌纱布包扎术区24h,6~7d拆除缝线。
在眉区额肌、眼轮匝肌眶部和骨膜之间,常常有脂肪组织沉积在此层结构中,被称为眉脂肪垫,是眉毛部隆凸呈现轮廓感的原因之一。
Knize在研究眉下垂的解剖机理时,提出眉脂肪垫是导致眉外侧下垂的主要结构之一。
眉脂肪垫位于眉外侧2/3、眶上血管神经束及皱眉肌的外侧,呈向颞部逐渐变细变薄的长椭圆形、扁平状的一层筋膜脂肪组织。
眉脂肪垫向下与上睑的眼轮匝肌后脂肪层相延续。
在眉内侧2/3,有自皮肤向深面发出的固定到眉嵴处的垂直纤维,称为眉毛支持韧带,该韧带在外侧1/3缺如,在重力的作用下,外侧1/3的眉脂肪垫通过此间隙下垂,造成部分人年老时,眼外上方臃肿,出现典型的“三角眼”。
对部分眉下垂严重的患者,笔者将下垂的眉脂肪垫复位,于眉峰处将眉脂肪垫固定于颞融合带附着的骨膜处,使眉峰位于眶上缘5~10mm,呈现“年轻态”。
对于眼睑臃肿的患者,多是由于眉脂肪垫下垂导致,术中复位眉脂肪垫同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可得到明显的改善。
通过对患者术后3个月至3年的随访,笔者发现,患者对于眉峰变平、眉毛下降以及眉弓处臃肿的抱怨很少。
大多数患者对术后眉毛下方瘢痕表示可以接受。
因亚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多通过画眉、文眉来修饰眉形,而少数不能忍受瘢痕者,则通过画眉、文眉即可遮盖瘢痕。
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切口时应尽量保留自然眉毛,靠近或隐入眉缘或在已文饰过的眉内;切开皮肤时,注意切口与毛发生长方向一致,避免损伤毛囊,以减轻术后瘢痕。
事实上,眉下切口术后瘢痕不易被发现。
少数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的局部感觉麻木,均在1~3个月消退。
考虑其原因是由于切除内侧皮肤眼轮匝肌瓣时,损伤了眶上神经表浅分支,因其表浅分支走行于额肌浅面,在大量去除皮下肌肉时有损伤的可能。
因此,在去除皮肤眼轮匝肌瓣时,应保留内侧部分眼轮匝肌组织,以避免损伤神经。
另外,在设计切口时,应根据上睑松弛情况去除适当皮肤,不宜过多。
应保留上睑睑缘至眉下缘高度在25mm以上,避免出现眼睑闭合不全。
如果去皮宽度超过15mm时,常常在上睑内侧出现斜行皱褶,此时适当向眉头部位延长切口,去除多余皮肤,可减轻皱褶,但应注意保留眉头部至少5mm以上,以免遗留明显瘢痕。
选择眉下切口,比邻眉毛、上眼睑、眉间、眼尾部,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此入路术野显露清晰,可直视下悬吊固定眉脂肪垫及眼轮匝肌,去除上睑脂肪,矫正睑眉松弛的效果确切。
此术式因其不改变原来的上睑皱褶形态,并可同期矫正上睑臃肿的形态,使眼睑形态更自然,因此,可作为眼睑松弛整形的首选方法之一。
随着近年来微创注射技术的发展,国外学者通过注射方法,对眼眉松弛予以矫正,因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对传统的手术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疗效维持时间是有限的,如能将手术治疗与注射治疗的方法结合起来,必将会更好地满足患者眼部周围年轻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