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颊部埋线提升与塑形!
【鼻唇沟凹陷治疗】
手术方法
(1)线材:5/6-0平滑线。
(2)进针点:鼻唇沟外侧、鼻唇沟下方。
(3)埋线层次:皮下层。
(4)埋线方向:平行或网状交叉排列。
(5)行针止点:鼻唇沟内侧或鼻唇沟上方。
(6)埋线数量:5 ~10根/侧。
(7)操作方法(图11-6)
图11-6 鼻唇沟凹陷矫治
1)选择5/6-0平滑线,进针前检查所用线材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型号是否正确。
2)由助手打开包装,术者以无菌手术钳夹取埋线针并拔除针帽后,检查线材结构是否完整,固定海绵是否移位,针外部分线材长度是否适宜,轻轻牵拉线材明确有无因氧化而质地变脆。
3)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区域,自鼻唇沟外侧或下方进针,确保针尖斜面向上。
4)穿行层次位于皮下层。
5)在行针过程中,右手推进,左手持续探查位于皮下层的埋线针,确保行针方向及层次正确。
6)到达行针止点后可继续进行另一条埋线的穿刺埋置。完成部分埋置后左手按住行针远端,可依次或一并拔出穿刺针。
7)部分产品可直接拔出穿刺针,部分产品在拔出穿刺针前需要旋转。
8)埋置方向为平行或网状交叉排列。
9)如果有露出皮肤的平滑线应予剪除,平滑线的埋置位置不满意可利用无菌手术钳直接拔除。
【下颌缘塑形】手术方法
(1)线材:3-0悬吊线,5/6-0平滑线/螺旋线。
(2)进针点:悬吊线进针点位于耳垂前1cm,平滑线进针点沿下颌缘。
(3)埋线层次:悬吊线埋置于SMAS浅层,平滑线、螺旋线埋置于皮下层。
(4)埋线方向:悬吊线沿下颌缘方向,平滑线呈网状交叉。
(5)行针止点:下颌缘下颌松弛袋内侧。
(6)埋线数量:悬吊线3~5根,平行排列;平滑线20~40根/侧,平行或网状交叉排列。
(7)操作方法
1)选择3-0悬吊线,5/6-0平滑线/螺旋线,进针前检查所用线材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型号是否正确。
2)由助手打开包装,术者以无菌手术钳夹取埋线针并拔除针帽后,检查线材结构是否完整,固定海绵是否移位,针外部分线材长度是否适宜,轻轻牵拉线材明确有无因氧化而质地变脆。
3)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区域,悬吊线自耳垂前1cm进针,平滑线、螺旋线沿下颌缘进针,确保针尖斜面向上。
4)悬吊线埋置层次为SMAS浅层,平滑线、螺旋线位于皮下层。
5)在行针过程中,右手推进,左手持续探查位于皮下层的埋线针,确保行针方向及层次正确。
6)悬吊线到达行针止点后左手按压远端,保证埋线挂住组织,防止退针时将埋线带出,右手旋转退针,先后退5mm,将线继续前送然后提拉,感觉线是否挂住组织,确保挂住后缓慢退针,退针时左手沿行针路径自进针点向行针止点“抚过”,以助埋线锯齿张开。
7)埋线与组织确切贴合后,右手轻用力向进针点提升绷紧,提线由轻提到重提,提线过程中观察沿线组织的变化,如组织没有出现凹陷,可适当用力,达到预期提升程度即可,避免过度用力,以免提拉过紧,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凹陷与不平。
8)平滑线或螺旋线到达行针止点后可继续进行另一条埋线的穿刺埋置。完成部分埋置后左手按住行针远端,可依次或一并拔出穿刺针。
9)部分产品可直接拔出穿刺针,部分产品在拔出穿刺针前需要旋转。
10)悬吊线埋置方向为平行或扇形排列,平滑线或螺旋线呈网状交叉排列。
11)如果有露出皮肤的平滑线应予剪除,平滑线的埋置位置不满意可利用无菌手术钳直接拔除。
术后处理
(1)局部抗生素软膏涂抹。
(2)术后即刻冰敷20~30分钟。术后48小时内可间断冰敷,一般15~20分钟,每日6~8次,注意冰袋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3)如果出现线头外露,不要强行拔出,可以沿根部剪除。
(4)可口服消肿及活血化瘀药物。
(5)术后可戴弹力头套或颌颈套。
【术后效果案例1】面颊部轻度松弛,存在鼻唇沟凹陷(图11-7A、C、E)。接受了3-0悬吊线面颊部提升,5-0平滑线鼻唇沟填充。治疗后面颊部和下颌下缘皮肤获得紧致,鼻唇沟凹陷得到改善(图11-7B,D、F)。
图11-7 面颊部埋线提升术前与术后对比(一)
A.术前正位;B.术后3周正位;
C.术前右前斜位; D.术后3周右前斜位;E.术前左前斜位;F,术后3周左前斜位
七、【术后效果案例2】面颊部轻度松弛,存在鼻唇沟凹陷、泪沟、鼻背低平、鼻尖塌陷等(图11-13A、C、E、G)。接受了3-0悬吊线面颊部提升,5-0平滑线鼻唇沟填充,5-0平滑线泪沟填充,隆鼻线和鼻小柱线埋置。治疗后面颊部松弛得到改善,皮肤获得紧致,鼻唇沟凹陷、泪沟得到改善,鼻背和鼻尖增高,形态改善(图11-13B、D、F、H)。
图11-13 面颊部埋线提升术前与术后对比(七)
A.术前正位;B.术后3周正位;C.术前右前斜位;D.术后3周右前斜位;E.术前左前斜位;F.术后3周
左前斜位;G.术前仰头位;H.术后3周仰头位
【风险与对策】1.面神经损伤
(1)风险因素:悬吊线埋置层次过深。
(2)对策:埋置层次位于SMAS浅层,避免埋线过深。
2.腮腺导管损伤
(1)风险因素:悬吊线埋置层次过深。
(2)对策:熟悉腮腺导管解剖,埋置层次位于SMAS浅层,避免埋线过深。
3.面动脉损伤
(1)风险因素:下颌缘塑形埋线过深。
(2)对策:通过触诊了解面动脉走行区域,埋置层次位于SMAS浅层,避免埋线过深。
4.线头外露
(1)风险因素:埋线部位活动度较大,埋置层次过浅,埋置线过长,退针时线材远端固定不牢等。
(2)对策:根据埋置部位选择合适规格的线材,正确把握埋置层次,退针时左手按压远端线头,旋转针柄,避免线材随针一起退出。术后即刻用指腹轻抚埋线部位,如有“刮手”感,应检查是否存在线头外露,如存在及时剪除。如果发现线头外露,局部消毒后用镊子夹住外露线头,剪去线头外露部分,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
5.局部凹陷或凹凸不平
(1)风险因素:提拉时用力过猛,导致组织被过度牵拉。埋线层次过浅或深浅不一。
(2)对策:适度用力;在每个方向均应当依靠多根悬吊线的协同作用完成提升,分散应力;选择合适的埋线层次,避免层次深浅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