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三沟”的注射—泪沟
泪沟、鼻唇沟、下唇沟形成了影响面容的三个“八”字,故俗称“三八线”。这三条沟虽有着与皱纹相似的外观,却有着不同的成因与解剖结构,注射方法与其他的皱纹也有着明显不同。
泪沟
(一)概述
泪沟,是眶下缘由内眦行向外下的浅沟,为鼻区与眶区的分界线,亦称眶鼻沟或鼻睑沟。
有些人由于遗传因素所致,内眦区的眶下皮下组织不足和(或)眶下脂肪团较肥厚向前膨出,泪沟处在较年轻时就会产生较明显的凹陷和(或)阴影外观。
更多的人则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内眦区的眶下皮下组织逐渐减少,皮肤弹性变差出现阴影和凹陷,同时下睑皮肤与眼轮匝肌的松弛,眶下脂肪团向前疝出和颧颊脂肪垫萎缩,其共同的作用使下睑到颧颊域自然流畅的、年轻特征的轮廓曲线中断,显出更明显的泪沟形态,使患者表现为更加疲惫苍老的面容。
选择性地填充颧颊区域,可以恢复下睑和颧颊区域流畅的面容轮廓,从而呈现出更加充满活力的年轻面容。
内眦部眶下区的血管较为丰富,在注射时一定要注意尽可能避免刺破或注射入血管中(图7.15)。
(二)治疗方法
1.参考注射材料 瑞兰2、逸美去皱型。
2.术前麻醉 术前局部冰敷5分钟左右,无需麻醉或使用5%利多卡因软膏表面敷贴30~40分钟,可先少量注射含肾上腺素的局麻药以使小血管收缩,降低出血风险。
3.注射示意图及注射方法
(1)使用左手拉伸绷紧皮肤,针尖斜面朝下,注意避开表面可见的静脉血管,由外下向内上方,斜行刺入,贴着骨膜上行至注射点(图7.16,图7.18)。
(2)略后退,回抽确认无回血后,行单点注射或较短的线状注射,至皮肤微凸起。
(3)抽针后按压抚平;观察外观变化,可在凹陷未矫正满意处的真皮深层再少量补充注射(图7.17)。
(4)较浅的泪沟可只注射真皮深层。
4.注射层次 骨膜上,真皮深层。
5.参考注射剂量 0.2~0.5ml/侧。
6.注意事项
(1)对于那些睑袋较小且有明显泪沟阴影的患者,填充是较理想的解决办法。
(2)若患者的睑袋较为明显,单纯行填充治疗反而会加重睑袋的外观,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 尤其对于较年轻的患者,应行经睑结膜去睑袋术,待完全恢复后再行填充;年长的患者可通过皮肤切开手术,在矫正睑袋的同时,利用自体的眶隔脂肪来对泪沟进行填充,若术后泪沟处仍有凹陷,可使填充剂少量补充注射。
(3)由于透明质酸的强亲水性,眶周部位的过量注射还可能导致下睑肿胀、水肿(时隐时现,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或与摄入高盐分食物有关)。因此,对于有眼袋或淋巴管性水肿者,注射时蕞好采用不足量校正,通过多次注射达到理想效果。
(4)针尖朝下注射可以蕞大限度地减少浅表层次的填充剂聚集。
(5)内眦部位的眶下区血管丰富,一定要避免注射物进入血管,紧贴骨膜上方为几乎没有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以及真皮深层均为相对较为安全的注射层次。
(6)确认接触骨膜后稍退针注射,勿注射入眶隔膜下。
(7)初学者可以使用肾上腺素的局麻药以诱导血管收缩以减少风险,但局麻药的体积可能会影响填充剂注射效果,易导致患者术后的外观不满意,故在技术纯熟后不推荐使用。
(8)也有些医师建议使用前进式注射法,即将针尖刺入皮下后,先少量推药,待填充剂顺组织间疏松腔隙浸润,将组织撑开后,再向前进针,这种注射方法能对血管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不慎刺破血管而瘀青的概率,但不易控制填充剂的精确分布,注射时剂量一定要小,以免过多的填充剂扩散到非填充部位。
(9)可联合下睑凹陷、下睑纹及颧部的填充同时治疗,以增加整体效果。
(10)注射区域蕞内侧离鼻背要保持2~4mm的距离,以免增加鼻背宽度,影响面部的立体感。
7.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1)黑眼圈:由于注射后刺破毛细血管,瘀血被包裹在透明质酸里而形成,一般需要5~10天,甚至更久才能消退,故在注射时应尽量减少针眼的数目,在术后立即冰敷能有一定的预防及缓解作用。
(2)睑袋加重:将填充剂错误地注射到眶隔的后面,或者在眶下皱纹处注射过多都会产生睑袋加重或眶周凹凸不平的外观,注射物为透明质酸可用透明质酸酶注射溶解,若是其他填充材料,经常热敷可增快其吸收,有助于症状的缓解。
(3)失明:蕞严重的并发症,可与眼部小动脉出血造成眼球后血肿压迫视神经有关(图7.19)。也可由注射填充剂由周围血管反流进入眼动脉系统,进而栓塞视网膜中央动脉而导致(图8.75),要掌握好注射层次,避免刺破血管,采用边推填充剂边进针的注射法,或在注射前使用少量含肾上腺素的局麻药以收缩小血管,可有效避免出血;术中若有少量出血,应按压片刻,确定出血停止后再继续注射,若有较为明显的出血,应立即停止注射,迅速冰敷按压止血。
8.参考案例(图7.20)